记录媒体接近人类
会变成“记忆的技术”?
——首先我们向在存储器开发研究所进行下一代存储器技术基础开发的石丸一成先生进行了访谈。自1987年NAND闪存诞生以来已经度过了30多年,今后将会如何发展下去呢?
石丸:考虑到闪存将来的基础上,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方向大致上有两个。一个是与往常一样,继续钻研如何增大容量。像是信息设备或通信技术,今后也将日新月异地发展下去吧。既然这样的话,那当然会需要能够记录更大量数据的闪存。
另外一个是,为了更加高效地运用被记录下来的大量数据,而让存储器“变聪明”这一方向的开发轴。比如说,闪存是和控制器这一类似于司令塔效果的零部件组合后使用的,通过使其功能提升,能够更加快速、稳定地记录数据。
随后,如果将存储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也许终有一日能够做到对自身所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取舍选择,瞬间完成符合该用户的信息提取工作。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选出需要的数据并输出,那是有关下一代存储器开发的关键之一。可以说是存储器带有人性化。
——原来如此。也就是说存储器将不会再是单纯的「记录装置」是吗?
石丸:是的。说到底也有可能开发出不再是半导体而是全新素材的存储器。最近一段时间,学会上也有发表有关DNA记录数据的研究。虽然是非常奇特的想法,但是20年后很有可能转会变为现实。
就我个人来说,我一直想象着如果有一天“物体”可以记住信息的话……。比如说,夏目漱石用过的钢笔,如果能够记住写下『我是猫』时的各种细节的话,不觉得会很有趣吗?不光是小说的内容,就连当时漱石的心境或写文章时的状况也能通过钢笔读取。而且,如果用掌握了漱石创作风格的钢笔写出新作品的话,想想不是会很兴奋吗。虽然可能还是非常遥远的梦想,但我想继续挑战开发那种,不光光是记录数据,还能传达与那份记录相关的感觉性信息的存储器,如人的感情、五感、经验等。
——在听了您的一番话后,让我想起了伊势神宫的的「式年迁宮」。那是每20年一次将天照大神移驾到新建神殿的隆重祭典,目的不光是「保存」物体,同时也为了将神殿的建筑技术和仪式的顺序以灵活的形式让人们继承下去这一伟大的意义呢。在我的VR专业的研究者中,也围绕如何将人的经验和能力记录并传达这一题目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石丸:原来如此,「式年迁宮」是一种为了将经验和技能传递下去的一种机制啊。如果应用在存储器上思考的话,将来追加基于「人的特性」的功能也可能比较好吧。比如说,存储器自己经过判断认为「这个人比较健忘,比较重要的记忆就先慎重地备份一下吧」然后自行拷贝数据。存储器本身也将变得更加人性化吧。